2016年财政部发布融资租赁政策,推动租赁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日益,而传统的融资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在此背景下,2016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租赁业的发展,为融资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背景与意义
我国租赁业发展迅速,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如租赁资产质量不高、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财政部在2016年发布了《关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监管,提高租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租赁业健康发展。
政策要点
1. 明确融资租赁业务范围
《关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融资租赁业务的范围,包括:
(1)融资租赁业务:指租赁公司(含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租赁公司)为承租人提供资金,指定资产,并将其租赁给承租人的业务。
(2)经营租赁业务:指租赁公司(含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租赁公司)为承租人提供指定的租赁资产,承租人支付租赁资产的租赁费用的业务。
2. 加强风险管理
《关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租赁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包括:
(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租赁公司应建立完善的 risk management system,确保业务开展过程中能够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2)加强租赁资产的管理:租赁公司应加强对租赁资产的筛选和管理,确保租赁资产的质量,降低资产风险。
(3)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租赁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防范租赁业务风险。
3. 提高业务透明度
《关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租赁公司提高业务透明度,包括:
(1)租赁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租赁公司应与承租人签订明确的租赁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关义务。
(2)租赁资产的信息披露:租赁公司应向承租人充分披露租赁资产的信息,包括资产状况、价值、风险等。
(3)租赁费用的收取和支付:租赁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收取和支付租赁费用,确保费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政策对融资企业的影响及建议
1. 政策对融资企业的影响
(1)为融资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融资租赁业务作为一种新的融资,为融资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助于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2)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融资租赁业务,企业可以避免承担租赁资产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降低融资成本。
(3)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融资租赁业务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闲置风险。
2. 政策对融资企业的建议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融资企业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时,应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业务稳健发展。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融资企业应根据《关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资金安全。
(3)提高业务透明度
融资企业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时,应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提高业务透明度,确保租赁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合规。
2016年财政部发布融资租赁政策,推动租赁业发展 图1
2016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融资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在此背景下,融资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业务透明度,确保融资租赁业务的稳健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