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在促进企业融资、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需引起行业从业者的关注和解决。
融资租赁行业的现状与挑战
融资租赁行业经历了初创、迅猛发展、清理整顿以及规范发展的多个阶段,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融资租赁企业总数保持下降趋势至8,671家,较2023年末减少180家(均为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这一数据反映了行业在经历快速发展期后,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化。
从行业结构来看,我国融资租赁机构主要分为三类:金融租赁公司、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和外商投资融资租赁企业。这三类机构在注册资本、业务范围以及监管政策上存在一定差异。各类租赁公司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在资金获取能力、风险控制水平以及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融资租赁行业的主要问题
1. 资金来源有限
融资租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图1
融资租赁行业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短缺。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达17.29万亿元,而新增租赁合同仅5,50亿元,融资租赁渗透率不足5%。与欧美市场相比,这一比例显得极为滞后。以美国为例,其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5%-7%,而设备融资租赁增速高达20%。可见,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在资金获取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
2. 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融资租赁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股东注资,部分企业也会通过发行债券或引入风险投资来缓解资金压力。相对于欧美市场中融资租赁、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仍然较弱。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了15亿元中期票据,但这仅是个别案例。
3. 市场渗透率低
截至2013年年末,融资租赁行业合同余额达2.1万亿元,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体经济需求相比,这一市场规模显得明显不足。统计显示,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渗透率仅为5%,远低于欧美市场的15%-30%。这种低渗透率的背后,反映了融资租赁在企业融资渠道中的认可度较低,也反映出行业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不足。
4. 行业监管与法律环境待完善
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但融资租赁行业的监管体系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在租赁物登记、风险资产分类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地区的融资租赁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专业能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容易陷入困境。
融资租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图2
5.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租赁行业形成了不小冲击。P2P平台等新型融资渠道的兴起,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灵活度更高、成本更低的资金获取方式。这对融资租赁公司的客户争夺和业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优化融资租赁行业的对策建议
1. 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融资租赁公司应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发行债券、引入外资机构投资、开展资产证券化等。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设立专项融资租赁基金或融资租赁信托产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行业发展。
2. 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融资租赁公司需要更加注重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尤其是在客户筛选、租赁项目评估以及还款能力分析等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3. 推动产品创新
融资租赁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更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可以推出期限灵活、金额较小的融资租赁方案,并结合物联网技术提供设备监控、维护管理等增值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粘性和行业竞争力。
4. 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环境
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行业的监管框架,统一租赁物登记制度,明确风险资产分类标准,并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应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租赁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5. 加强人才培养与合作
融资租赁行业需要大量具备金融、法律、工程技术等复合型背景的专业人才。融资租赁公司应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还可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融资租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
融资租赁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优化资产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需要行业参与者共同努力,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风险控制、推动产品创新以及完善监管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升融资租赁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只有这样,融资租赁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